当前位置:平行进口车首页 > 正文内容

首都告别“首堵” 是耶?非耶?

有人说,对于车而言,10元以下买的是有车族身份,10万-25万元买的是全家幸福感,25万-40万元买的是自我超越,40万元以上买的是自我成就。但估计创造这句话的人一定不是生活在北京,因为驾车的那点便捷,愉悦都被“便秘”似的交通堵塞折腾得一干二净。入夜前的一场小雨就足以将全北京中心区域堵得水泄不通(恰如2010年9月17日傍晚的“惊天豪堵”),而时不时发生的摩擦、刮蹭等小事故亦可能让整条路段都陷入瘫痪。反倒是不堵车如同中了“超级大乐透”—般,可遇而不可求。可以说,交通拥堵已经达到妨碍北京市民常出行、工作和生活的地步。

终于,自2010年12月以来,北京市政府在争议声中陆续公布了一系列治理交通拥堵的新举措,其中包括限购、限行、限量、限牌、(外埠车辆)限入五环和限停(大幅提高停车收费标准),以及未来可能出台的“拥堵收费”等等,誓将“限”字进行到底,硬逼着广大私家车主们要么窝在家里别出门,要么选择大众交通工具。

然而,即便如此,许多人仍然宁可有尊严地拥堵在路上,也不愿没尊严地挤进公交车或地铁。就某些特殊职业或重要场合而言,譬如出席仪式的老板、参加谈判的律师、盛装艳抹的明星,挤公交车或地铁难免给人—种“不入流”“难等大雅之堂”、甚至略带滑稽的感觉。经典的笑话段子就是:“带上车的是饼干,带下车的就是面粉”,“正装挤进去,三点暴出来于是,计划购车、符合条件具有资格的北京市民和外地人“每个月总有那么几天”要为摇号和中签而情绪异常,不论男人还是女人。于是,私车出行成一件非常奢侈的事情,违章停车本已屡禁不止,各种逃避“被涨价”和“被罚款”的新奇手段更见不鲜。随之而来的,就是在政策的夹缝中,新的腐败也在不断滋生。行政的权力越大,腐败的土壤就越肥沃。

屈指算来,2009年初出台的《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距今尚不足两年。振兴规划旨在促进消费,其关键措施就是“各地区、各部门要清理取消现行限制汽车购置的不合理规定,包括牌照注册数量、车型限制、各种区域市场保护措施、各类行政事业性收费和外地汽车进城收费,以及其他直接或间接影响汽车购置的措施”。

不晓得是旧规划过于追求短期利益,将潜在的消费能力提前榨取出来,还是北京治培的新政策缺乏远见,饮鸩止渴。总之,从某种意义上而言,北京治堵的新政策否定了旧规划。抑或可以理解为,一方面鼓励汽车消费,一方面禁止汽车上路,反正买不买车是消费者考虑的事儿,能不能上路行驶是有关部门决定的事儿。但作为负有平衡汽车工业发展和便利交通出行职责的行政主管部门,在出台的一系列法规和政策时,否也应当“适当”地关照一下现实国情和百姓生活的实际情况,标本兼治,而不该各取所需,条块分割,更不能成为某些个别利益集团的代言人。

根据部分权威媒体的消息,自从北京实施治堵新政至今,对于交通状况,有人感觉稍有好转,有人认为未曾缓解,毁誉参半,莫衷一是。因此治堵效果究竟如何,现在下结论仍为时过早,我们尚需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