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平行进口车首页 > 正文内容

2011江铃·溪桥工程 长江溯源之旅纪实

11月12日~12月4日,“2011江铃·溪桥工程——长江溯源之旅”慈善行活动沿长江上游溯源而上,在途经的重庆、泸州、宜宾、乐山、凉山、攀枝花、大理等地带领当地江铃车主开展便民桥寻访、爱心捐赠等公益活动。

    配图1:江铃汽车爱心车队前往便民桥援建地,行走在崇山峻岭中。

    20多天的行程转瞬即过,但是对于这次慈善行的亲历者来说,其间发生的一幕幕感人场景却令人铭刻在心。

    小桥,流水,人家

“小桥,流水,人家”,几百年前元代戏剧家马致远在《天净沙·秋思》中,仅用寥寥数字便展现了悠闲安详的田园生活。然而,在诗人眼中的这种美景,对于身居有水无桥的人们来说,却是一种心痛、一缕心酸。

    长江上游,溪川密集,水流湍急。密集的溪流在滋润大地的同时,也给老百姓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不便,需要大量便民桥的援建,因此成为江铃·溪桥工程的重点援建区域。

配图2;爱心车队在重庆武隆县长坝镇,见证便民桥建设过程。

“长江溯源之旅”活动期间,爱心车队在重庆、宜宾、凉山、大理带领江铃车主、到访记者寻访了4座便民桥。在便民桥边,受益村民介绍了便民桥修建前后当地村民生活、生产上的巨大变化,让参与者真实领略了“小桥,流水,人家”的别样情境。

    心灵溯源之旅

    12月25日,“长江溯源之旅”爱心车队到达四川凉山昭觉县便民桥援建地。在寻访江铃·溪桥工程NO.020便民桥并到附近的拉青达觉小学进行捐赠交流之后,车队返回住处途中,参与活动的爱心车主们通过对讲机向其他人讲述自己一天的真实感受。讲述过程中,许多人都情不自禁地哽咽起来。

配图3:凉山州昭觉县解放沟乡瓦子村,一位彝族老人手牵孙子走过江铃·溪桥工程NO.020便民桥。此桥建成前,老人的亲人被河水冲走。

    西昌江铃汽车的一位副总激动地说,我已经很长时间没有流过眼泪了,但是今天我竟然三次落泪:在早晨进行爱心捐款时,我看到我们的员工们都很自觉地加入到捐款的行列中,那时的情景让我很感动;在拉青河边听那位彝族老人讲述自己亲人被河水冲走的辛酸往事,对我们江铃汽车帮助当地修建便民桥一遍遍地表示感谢,我流泪了;在学校看到天真的孩子们生活、学习条件很差,我又一次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

车载对讲机里的一位爱心车主也很激动的说:“我们抚慰了老人和孩子。”沉默片刻后……“不、不是我们抚慰了他们,是他们抚慰了我们。如果没有他们扎根在这里,这块土地就会荒废。所以我们要感谢他们”一位媒体记者的话让我们的车队又沉默了。

    一位资深记者说,听着他们的发自内心的感言,我幡然顿悟,长江溯源之旅,虽然并没有走到长江的源头,但参与其中的人们,却找到了心灵之源,那就是一个“善”字。

江铃造桥与愚公移山

    从2007年项目启动至今,“江铃·溪桥工程”转眼已运行五年时间,共投入建桥资金1600多万,为18个省42个县市72个乡镇修建便民桥120座,这些看上去并不壮观的便民桥,让30多万村民解脱了出行困境,为援建地居民生活生产提供了很大便利。

配图4:重庆武隆县长坝镇前进村,村民自发组织建设便民桥。

在重庆武隆县长坝镇,记者亲眼看到,为了早日用上援建的便民桥,村民自发组织起来施工。由于山路陡峭,材料运输不便,只能就地取材:男村民从河道里挖出石头,再一锤一锤砸碎;十几个村妇用箩筐从几百米之外的大路边背来沙子,一箩筐沙子一百多斤,每人每天要来回一百来趟。虽然如此辛苦,他们的脸上却看不出疲惫,只有喜悦。

配图5:重庆武隆县长坝镇前进村,几名村妇用箩筐从几百米之外的大路边背来沙子来建桥。

对于这一项目,社会上的“智叟”曾提出质疑:中国需要建桥的村落何止千千万万,仅凭江铃之力,何以实现“让过河者有其桥”的目标。对此质疑,江铃人回答得干脆、坚定:“江铃·溪桥工程”是一项长期、持久的慈善事业,只要有毅力、有恒心,坚持不懈地修建便民桥,终有一天我们能够实现最终的目标。这一回答,与当年愚公对智叟的反驳如出一辙。

正是凭借着一颗爱心,一份责任,一种毅力和恒心,在五年时间里,“江铃·溪桥工程”演绎了一场愚公移山的现代版故事。

    用真心搭建信任之桥

12月3日,江铃爱心车队来到大理洱源县三营镇海西小学开展爱心捐赠,为孩子们送去了电脑、图书、校服、体育用品、学习用具等。小学的张校长显得非常激动,他对记者说,眼前发生的事情以前只在电视里、报纸上见过,做梦也没有想到爱心捐赠突然就到了我们这样的山区小学校。你们今天的捐赠,让这里的孩子享受到了一次温暖的阳光,给了他们最好的教育和鼓励。让他们第一次拥有了统一的校服、拥有了第一台电脑、第一台校园广播系统,他们永远不会忘记你们。

配图6:大理州洱源县河西小学,白族村民身着盛装表演民族特色节目,表达感激之情。

配图7:贫困小学学生们与爱心车队不舍得告别。

    张希是江西宜春一个村庄的大学生村官,应邀参加了本次慈善行大理站活动。在首届“溪·桥”拍客大赛中张希获得一等奖,奖项为“江铃·溪桥工程”为其所在村庄提供便民桥援建资金。这位年轻的姑娘告诉记者,参加拍客大赛获奖后,开始时村民都不相信有陌生人会无偿提供建桥资金。让我最为感动的是,经过说服村民相信了这个事实后,很快便自发筹集了2万元的资金,用于修桥前的铺路等准备工作。

    从怀疑、猜测到相信、到感谢,这是“江铃·溪桥工程”经常遇到的现象。

我们国家正在从过去的“熟人社会”走入“陌生人社会”,这本身是一种进步,但是,这样的转型需要社会信任的基础保证。“江铃·溪桥工程”自启动以来,一直真心实意地为贫困地区援建便民桥,实实在在地帮助贫困人群改善交通条件,赢得受益贫困地区民众的信任,也赢得了社会的广泛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