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平行进口车首页 > 正文内容

“进入中国市场的成本太高”欧宝难发达

恐怕没有一家汽车厂商,会忽视中国这个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挤破脑袋似地在中国合资建厂,进而从中分得市场一杯羹,早已成为很多国际品牌的必选动作。

 

通用旗下的欧宝汽车却是个另类。原大众汽车中国区总裁、现欧宝汽车总裁倪凯铭,作为一位“中国通”,他应该很清楚中国市场的分量,但他却表示“进入中国市场的成本太高”,对于在中国建立生产线的想法表示拒绝。他认为,“进入中国市场淘金不是一个有意义的事情。”

 

 

 

倪凯铭的说法,也与欧宝新任董事长卡尔-托马斯•诺依曼保持了高度一致。卡尔-托马斯•诺依曼在接受德国媒体采访时表示,由于大规模进入中国市场将花费数额巨大的资金,欧宝将不会在中国市场投资建厂生产欧宝汽车。

 

尽管两人表态都有个前提,那就是欧宝母公司通用汽车已经在中国市场销售许多基于欧宝车型生产的汽车,欧宝再大规模进入中国将毫无意义,听起来很是冠冕堂皇,但从两人不约而同地对成本、资金的强调,也从一个方面说明,经营状况每况愈下的欧宝,口袋里真的很差钱。

 

 

 

曾在上个世纪一度成为欧洲最大汽车制造商的欧宝,很长时间以来都在下坡路上滑行,尽管不时得到通用的“接济”,但亏损、裁员、关闭工厂,还是成为媒体新闻中欧宝的关键词。而且,相对于那些在市场上活得异常滋润的车企,仅去年就亏损了18亿美元的欧宝,表现也不尽人意。仅以其在中国的销量来看,由于欧宝品牌根基不稳固、渠道建设严重滞后等原因,这几年一直维持在年销四五千辆的水平,这使它在中国越来越被边缘化。在这种情况下,欧宝要在中国市场加大投入,甚至是建厂造车,也的确有些勉为其难。

 

客观地说,欧宝汽车,本来也是想在中国市场有所作为的。前不久的上海车展上,欧宝一口气带来了三款国内首发新车——英速亚运动旅行轿车、新雅特GTC以及新款赛飞利。欧宝这一次发出这么大的力道,显然是要借海外市场发展挽救颓势。虽然这其中有无奈的成分,但也确实展示了欧宝在中国市场雄起的决心。

 

 

 

与此同时,欧宝也在营销方面加码。在这次上海车展的首个观众日,不少观众从场馆出来后,发现自己的车上被贴了一张“处理告知单”,上面写着“大众脸,没法出众”、“丰光一时,田园一世”、“长的标致,不够别致”以及“有福相,少特点”等评价,“请尽快进行‘非大众’换代”则出现在了每张贴条的尾部,大众、丰田、标致、福特等主流大众化品牌集体“中枪”。几天后,欧宝在官方微博以“非大众提车通知单”系列海报发声,为贴条事件负责。

 

所有这些,可以看作是欧宝发出的“挑战书”。但对于欧宝来说,它所面临的市场挑战其实更大。

 

首先,如果欧宝不在中国生产,高昂的进口关税就是它绕不过去的坎儿。试想一下,同样的车型,进口车的价格要比欧洲市场高25%,有几人肯为它买单?其次,已经自认“小众”的欧宝,在每年四五千辆的销量基础上起步,如果不在中国市场上加大投入,要想取得重大的市场突破,实在太过异想天开。

 

 

更何况,且不说欧宝要遭受其他品牌的挤压,就是面对自家兄弟品牌也处于劣势。以英速亚和新君威为例,两者是相同的平台,而英速亚高达32.5-37.5万元的价格,对比新君威20.99-28.39万元的指导价,性价比太低。如果再计入售后服务网点少等不利因素,欧宝想在中国市场发达,几乎没有可能性。

 

纵观那些国际品牌,都无一例外地通过合资、建厂等方式广接“地气”,才求得了在市场上的风生水起。如今,中国的汽车市场早已过了对国外品牌如饥似渴的时期,不客气地说,任何一个品牌的进入或退出都无关大局,钱紧的欧宝不来也罢。只是,欧宝在向中国Say no的同时,已经注定了中国的消费市场会对欧宝说不!或许,欧宝只能继续小众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