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平行进口车首页 > 正文内容

出口风光不再 我们需要怎样的“国际化”

    引自媒体:来自中汽协的数据显示,今年5月份汽车出口量出现了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的首次下滑,同比下降了16%。而这一情况在6月份并未实现好转, 6月份中国汽车出口汽车84,400辆,较上年同期减少约五分之一。大环境的变化同样在国内几大出口业务强劲的本土企业有所体现。
    近期,吉利汽车向外界称,该公司6月份向海外市场出口汽车为9,337辆,同比下降了11%。而此前长城汽车发布的产销快报也显示,今年前五个月长城累计出口量为33453辆,较去年同期出口37931辆下滑了11.8%。此前,本土车企一度出现的“出口热”的现象开始有所回落。

出口便宜车救不了中国汽车企业

 

不堪一击的“国际化”

 

    对于中国汽车出口的下滑,所谓的专家们有的是借口,比如说:汇率、出口国社会动乱、当地的保护性政策等等。不过我一直很想说借“国际化”为名目炒作,掩盖自己国内市场不断被打压的事实,这条路对于国内汽车企业来说,是很难走得通,走得好的。

 

    其实我们身边已经有很多“成功”的国际化典型,比如天天见的“大众”,“丰田”之类的。人家那个是真正的“国际化”,不光是和中国市场做生意,更是将自己的技术、管理、品牌价值输出到中国社会。而我们国产车的所谓“国际化”实际上不过是因为市场受挤压,为了扩大规模,降低成本,保证企业生存的一种手段。我们并没有输出过什么真正的技术,更别提价值观了。充其量只是借世界上很多小国小区域的市场开放,像卖小商品一样的把汽车这种产品卖过去。而且这种贸易方式还不是中国人为主导,当地“地头蛇”一样的代理公司才真正掌握着话语权。如果合作不愉快,中间把你扔半路上的事不是没有过。那时国内汽车企业叫天不应,叫地不灵,只能活该认栽。就像中国的小商品一样,中国的汽车就算是进了再多的小国市场,也很难形成自己的影响力。

 

    越来越不“开放”的市场

 

    只有蠢货才会把自己的市场白白让给别人。我以前写的博客里曾经给大家讲过了西方的“贸易自由”与“贸易保护”。那么,根本没本事进西方的中国汽车企业,是不是就不会遇上“保护”了?当然不会。除非你有航空母舰之类的“谈判工具”。比如我们的朋友普京同志,一向对中国汽车之类的工业品把关强硬。而WTO成员国——巴西政府于2011年底将进口汽车关税提高了30个百分点,此后还针对希望获得巴西国内汽车生产厂商资格的汽车生产商出台了更加严格的规定,要求这些汽车生产商扩大在本地的研发投入。此新政一经颁布,我国车企的优势便不再明显。基本上被挤出南美市场。于是,我们看到了更多的“绕路”。吉利最近在白俄罗斯投资建厂,还有更多的企业在乌拉圭建厂,为了能借道“小范围国际共同体”的贸易机会进入巴西和俄罗斯。我只能说,机关算尽,但人家总统一句话,就让你们白折腾。

谁的市场也不是白白开放的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国际化”?

 

     以国内企业目前的实力和水平,要想冲出“第三世界”进军“发达国家”实在是难上加难。技术方面自不必说,如果只靠个别企业去“单打独斗”,缺乏足够的资金去推广“烧钱”,到头来得不偿失。另外还有一种“国际化”就是直接收购外国品牌和企业。但我认为天下是没有那么多的“沃尔沃”给中国企业挑的。再说,就是收到自己手里,后面的事情仍然不少(这方面以后有空再和大家讨论)。

 

    如果让我给出一个回答。那我只能说——任何事情都没有真正的捷径。真正的学问,不是投机取巧。像南郭先生那样可以混得了一时,但真要较起真来,只有落荒而逃的份。这不就是中国汽车企业在“国际化”中的真实写照吗?不断的钻空子,等到空子被人家全堵上时再望洋兴叹。与其如此,倒不如踏实下来,把有限的精力和财力放到发展一二项技术上去。这几年国产车在安全性,可靠性上的进步大家是有目共睹的。既然这种投入可以得到肯定,那么为什么不能把只朝向“第三世界”的眼光转回到“发达国家”看看人家的标准是什么,我哪里现在做到了,哪里还做不到。做不到的地方我怎么把他补上。这个过程是曲折的,但前景总比一味在“拉美中东”坐困愁城要光明得多吧。

 

美丽的风光,没有捷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