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平行进口车首页 > 正文内容

影响着人体的健康 车内空气污染谁把关

不可不知的车内VOC

    汽车VOC可能很多消费者并没有听说过,但购买新车时,车内或多或少的刺激性气味肯定有闻到过。VOC(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即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看不见摸不着,而这个“隐形杀手”却在影响着人体的健康。

    尽管早在2011年国家环保部与国家质检总局已经联合发布了针对车内空气质量<乘用车内空气质量评价指南>,规定了车内空气中VOC(苯、甲苯、二甲苯、乙苯、苯乙烯、甲醛、乙醛、丙烯醛)的浓度要求。可是,发布的<评价指南>所规定的车内空气中8种主要被控制物质的浓度要求指标限值不如欧美、日本标准严格,对某些物质(如甲苯、乙苯、二甲苯等)的限值远高于市场平均水平,标准形同虚设。据中国室内环境监测中心对车内空气污染问题调查显示,随机抽检了100辆轿车,发现90%存在车内空气污染。下图中A、B、C、D车型均为目前国内市场上主流的A级和B级车。

    对于相关职能机构来说,<评价指南>的制定只是填补国内的一个空白,使车内空气质量检测有标可依。即这只是一个推荐性国家标准,并不具有法律强制性,即目前国内在售的汽车在出厂后都不需要进行VOC质量的检测。

    对于汽车企业来说,随着汽车市场竞争的加剧,国家并没有强制性的检测标准和质检项目,即使厂商生产出来的产品车内空气质量超标,汽车厂商也并不一定要作出赔偿。加之,消费者重视程度相对较弱,一些厂商不但不会将更多的成本投入到车内VOC的改善上,而且可能会通过牺牲VOC性能,使用较为廉价的内饰材料和工艺来降低生产成本。

缺少公正有效的检测机构

    另外,国内缺乏权威的第三方检测机构,为消费者提供公正性的测试结果。像欧美市场有一些中立的第三方机构,会定期对外公布市场新车型的VOC结果,在舆论的监督下,厂商会有所顾忌,从而确保车内空气质量。

    针对目前的现状看来,确保消费者权益,把关车内VOC质量的课题不容乐观。但是,只要市场有需求有需要,即使再难,也会有不畏困难的开拓者在努力想办法,做着有意义的尝试。

    有相当一部分车企已经预料到VOC是未来消费者和国家法规的一个重要关注点,为此,很多企业针对车内VOC做了很多知识的积累和储备。例如起草<评价指南>的汽车单位,包括:东风日产乘用车、长安福特马自达汽车、丰田汽车技术中心、郑州宇通客车、本田技研、上海大众汽车、泛亚汽车技术中心、重庆长安汽车、吉利汽车等。从技术上开始积累,对材料的VOC特性进行相关的研究,明确有风险的材料(如驾驶舱内的零件一般不采用木粉板、回收杂花棉等),针对汽车制造所需的原材料和零配件的采购和使用过程,制订了相关的企业标准,确保整车VOC的质量。

 

    单靠企业组织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相关部门的真正介入才能让消费者悬着的心放松下来。为此,从今年7月10日至8月20日,中国质量认证中心与中国电工技术学会、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机械行业分会等五家单位将开展为期40天的乘用车车内空气质量摸底测试,为车内空气质量评价工作的正式开展提供数据和技术积累,不久的将来推荐性的<评价指南>或许有望成为强制性的执行标准。

消费者自身也需加强判断力

    当然,除了客观的因素外,消费者也应该发挥主观能动性,提高自己对车内VOC的认识和重视程度,在购车和用车上多加注意,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捍卫自己的合法权益。如在购买新车时,除了关注内饰的外观及舒适度外,还应该将车内VOC作为一个购车的重要的评价项目。其实,一般情况下气味比较刺激,其VOC水平肯定是比较差的,灵敏的鼻子能提供很多有效的信息。很多厂商和测试机构对车内气味的测试,也是采用人(气味测试师)来进行评价。因此,购车时,利用好自己与生俱来的工具,有时人会比机器更加准确。

    另外,在平时用车时,尽量不要在密闭的车内停车逗留。一辆普通家用轿车的车内空间约为2~3m3,在这个狭小不透风的空间内,车内各色各样的合成材料(饰板上用的PP、ABS等塑料,有座椅上用的聚氨酯发泡、皮革、织物,有顶篷、地毯上的复合材料等)或多或少都在散发出挥发性有机物,在密不透风的环境下其浓度会比较高,影响人体健康。还有,夏天已到,平时停车时应尽量把车停放在阴凉处,实在找不到合适的位置,也尽可能进行遮蔽,防止车辆暴晒。一般来说,车内温度越高,受其内饰中有机物越容易挥发,车内的VOC浓度也随之升高。同时,在光和热的催化作用下,一些稳定的材料也可能发生化学分解,产生有害的VOC物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