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平行进口车首页 > 正文内容

缘何总是吃力不讨好?聊聊咱的红旗轿车

   近期,在一汽红旗位于北京地区的终端展厅,一块上书(红旗H7)“三重惊喜直降13万”的金底宣传板赫然矗立在深褐色的巨大立柱旁,格外显眼。

    对一款售价介于29.98万~47.98万,且上市一年即推出改款车型的产品而言,如此巨幅优惠确实堪称“惊喜”。巧合的是,就在这边用“三重惊喜”促销的同时,有细心的媒体就一汽集团在过去6年中投入自主研发领域的资金做了粗略统计,结果也颇耐人寻味。

    减去日常支出和人员费用等,“共和国长子”在自主研发上投入不菲——超过380亿人民币;涉及颇具特殊含义的“一号工程”——红旗品牌复兴的资金投入,已逾上百亿元。

    一边是大规模投入,一边是大手笔促销。两种情况同时发生,在其他行业鲜有耳闻。其中的逻辑很简单:企业前期投资是需要收回的,更何况,企业从根本上说是要赚钱的。

    这不禁让笔者联想起一汽集团斥资10亿人民币打造的品牌——欧朗。

    彼时,一汽不惜重金砸钱、烧钱,集中优势资源,“利用五十多年的造车积淀,借德系经典平台升级打造欧朗,面向年轻客户群体。”两三年后的今天,面对停产传言,经销商门庭冷落及月均销量徘徊在三位数的成绩,欧朗只能借新能源概念“苟延残喘”。

    同样的一幕似乎正在红旗品牌身上再度上演。只是,红旗相比欧朗而言,除了巨额资金,中国人数十年的“红旗情怀”和对自主品牌的关心,所占分量更是难以度量。

    可能有人认为,此时给红旗下定论为时过早。但经过数次革新,又数次铩羽而归的红旗品牌,究竟有什么特质以逃出命运的轮回?作为一汽集团自主品牌的王冠,高调宣布复兴的红旗品牌似乎越来越像一个无底洞,这个无底洞可能是资金上的,也可能是信心上的。

    实际上,从2012年开始造势开始,国人便纷纷揣测,一汽推出的新红旗H7轿车究竟是何方神圣,车展上“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的特色,更是把人们的胃口吊到了极点。

    “一汽的技术能力和人才队伍是中国汽车业中实力最雄厚的,你看它们每年车展展示的一系列发动机和变速箱。”2012年,一位资深业内专家如此告诉笔者。

    然而又有多少人能料到,正是这款号称“技术专利无数,超越同级德系竞争对手”的红旗H7,上市前9个月总销量仅约3000辆。近几个月,公开销量依然在每月两三百辆徘徊,相当一部分销量来自公车采购。在私家车领域,H7始终少人问津。

    相反,倒是有人对展厅中选装红旗标的奔腾X80颇有兴趣。后者因为遵循了市场规律,能够较好地满足消费者需求,月销量稳定在四位数,甚至一度逼近万辆大关。由于与轿车同平台,X80的研发费用并不高昂,市场表现和收益却显而易见。

    笔者认为,在迅速变化的中国汽车市场中,红旗已在几度复兴中迷失了自我。将造车视为“政治任务”的红旗,实际上缺乏明确的品牌定位——究竟是投身到奔驰、宝马等所在的高档车市场中,还是向劳斯莱斯、迈巴赫那样,努力成为金字塔尖的明珠?

    新中国成立后,红旗曾是国家领导人乘坐的高档轿车。上世纪80年代一度停产后,又借助克莱斯勒和奥迪技术打造“小红旗”,而后,十万元左右的轿车也挂上了红旗标。

    如今,红旗旗下既有L5这样堪比劳斯莱斯的高端车,也有几十万元的普通高档车。即便放眼全球,也很难再找到一个自我定位于高档豪华阵营,却经营着从十几万元到几百万元的产品的品牌。须知,宝马和劳斯莱斯虽然同属一个集团,二者也是在不同细分市场打拼的。

    另一方面,红旗为展开市场化推广而进行的自主研发不尽如人意,总被消费者认为有抄袭模仿的影子,很难在有强有力的竞争者面前占到便宜。在终端给出如此巨大的优惠,也从侧面表明红旗产品和品牌竞争力匮乏。巨大的投入遭遇尴尬的现实,不免让人唏嘘。

    为数不多的好消息之一是,红旗的复兴规划中包含了SUV产品,这些相对更贴近市场需求的产品能否帮助红旗扭转局面,依然令无数人翘首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