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平行进口车首页 > 正文内容

灿烂千阳——自驾贵州之旅

橙黄色的阳光从云层的缝隙喷薄而出,穿过雾、穿过远方的天际线,照耀在喀斯特地貌的一座座小山峰上、一间间民居和一片片水田,水面倒影的彩霞也呼应着天上的灿烂千阳。

点击任意图片,进入图集浏览

 

 

驶入灿烂千阳的云贵高原

昨晚在达州,或许是有些疲倦的缘故,躺在床上一觉睡去直到被闹钟叫醒。打开窗帘,金色的阳光洒满江面,天也是蓝蓝的,非常通透,虽然是很平常的一天,但是对于前几天一直都处在阴雨天的我来说,却绝对是个好天,精神也为之一振,赶紧起床,收拾行李,继续出发。

 

今天的行程虽然也很满,但是一想到能进入我还尚未去过的云贵高原,心里充满期待。路虽然只有两条车道,但是车很少,行驶起来就像今天的天气一样,非常痛快。调大音响的音量,打开天窗,让灿烂的阳光射入车内。虽然阳光看上去很强烈,但是打在身上却不会感觉灼烧感,而且尽管有些逆光行车,但是全黑的内饰,尤其是仪表台的材质,不会造成炫目的反光,液晶屏在烈日下也能清晰显示,非常有利于我专心的注释前方道路和快捷的操作多媒体系统。

 

导航提示我前方有服务区,低头看了下油表,也正好该加油了,就转了进去。加了55L油,看行车电脑计算百公里平均油耗只有7.8L,我不太确信,因为前几天一直都在翻山越岭,经常大油门高转速,尤其是很多的坡路起步,更是要加大油门。拿出手机,根据行驶里程和所用油量算了一下,虽然比它算得多了一些,但是能够控制在8.5L的水准已实属不易,我之前还一度怀疑油表故障,看来搭载增压的T70高效发动机和6速变速器就是能这么省油。

 

加完油又行驶了没一会,就要到重庆了,看了下时间,正好也快到中午了,索性去重庆简单吃个饭,顺便看看洪崖洞和在《疯狂的石头》里名声大振的过江索道。记得上次来重庆是2008年,还是从湖南去成都的路上在这里换动车,中途在这里停留了大半天简单看了看,时间虽短,但这座山城留给我的印象很是不错,或许是因为饱经沧桑的朝天门,是时尚喧闹的解放碑,或着仅仅因为热辣的九宫格火锅和串串香?应该是都有,但是这次时间原因,只好匆匆一览。首先一进入失去就感觉车流量比之前大了很多,街上十分拥挤,不过在车流中却欣喜地看到了好几辆和我同款的野马车,停车的时候,边上还有司机降下车窗询问我此车的事宜,搞得我还有些微微得意。吃过饭开车之前,也学着老司机的样子,围着车转了一圈,看了看轮胎,又打开了发动机盖,看了看水箱补水壶的水位和刹车油的油量是否在标准范围之内,。这检查一遍下来,发现野马在不易被人看到的发动机舱内的做工也十分整洁和精细,其实越是在这种细枝末节的地方,越能体现出企业的态度,也就是野马所谓的良心制造。

全部正常,上路出发。一路下山到达开阔的的平原地带,车速一直都保持在100-120km/h的范围内,发动机运转得十分顺畅,我驾驶起来也很轻松,虽然刚才吃得不少,而且现在还是顶着阳光开车,但是一想到傍晚即将进入云贵高原到达贵阳,在地图上又少了一个我没有涉足过的地方,就丝毫没有了困意。

心里上一秒还在想,今天终于没有了隧道群,下一秒就出现了前方有隧道群和连续上坡的提示。这里的隧道和秦岭隧道很大不同就是其很少有笔直的长隧道,往往都是内含弯道的,所以驾驶更需小心谨慎。一个、两个、三个,根本数不清多少个隧道了,而且不断的耳鸣也在提示我海拔在不断上升。

在第无数次吞咽唾液抵消耳鸣后,终于看到贵阳即将到达的标识,或许眼前这个隧道就是最后一个了。但是忽然看见前方红色一片,还以为是有急刹车,急忙减速,但转弯出了隧道才发现,那是天边一抹灿烂的晚霞映入进了隧道。

橙黄色的阳光从云层的缝隙喷薄而出,穿过雾、穿过远方的天际线,照耀在喀斯特地貌的一座座小山峰上、一间间民居上和一片片水田上,水面倒影的彩霞也呼应着天上的灿烂千阳。

前面就到了贵阳,尚未开始就已如此精彩,那么还不知有多少惊喜隐藏在我的贵州之旅中。

史海钩沉,重走史迪威公路

 

要说国内知名的险要公路,你会想到哪些?也许是张家界天子山、太行山挂壁公路、通往珠峰的九十九道拐和新疆独库公路,又或是丙察线和墨脱。的确这些道路都非常漂亮,也非常的险要,也正是因为险要无比,才被赋予了更多的传奇和里程碑意义。但以上这些公路,目前还都在使用,而今天要说的这条路,也许早已淡出人们的视线。

史海钩沉,那还是发生在1944年,我国军队在滇西北和缅北反攻胜利后修通的自印度北部至我国西南部的大通道。而这条路,在峥嵘岁月中,为抗日战场运送了5万多吨重要的重要物资,也被称为抗日生命线。是的,这就是著名的滇缅公路,也因为纪念史迪威将军所率的盟军在滇缅战役和筑路工程中的卓越贡献,也被蒋介石称为史迪威公路并流传至今。

今天行驶在这条英雄公路上,心里久久不能平静,发动机的轰鸣在山谷中的回音,令我也想想到了当年在炮火纷飞中,一辆辆载满物资的车辆行驶在条路上。今天走的这一段,也被公认为是整条史迪威公路的精华路段。短短5公里的距离,却有三百多米的落差,而且高达24个拐弯,这24拐成了这里的代名词,也成了这段路的名片。

尽管经过重修,但现在这段路还依然保持有当年的样子,碎石铺就的土路,最窄处仅容一辆车通过,无法想象当年的司机们是如可克服这些难题的。下山的路还算是很轻松,控制住速度,掌握好方向盘即可,五分钟的时间,也就到了第一拐,也算是到了最底下。觉得不过瘾,想要调头上山走一次。可刚起步,就遇到了挑战,巨大的坡度对于起步造成了很大的困难。拉住手刹,踩下油门,感觉车头微微上扬的同时再松开手刹,这才平稳起步。二道拐、三道拐,坡度越来越大,弯也越来越急,自动变速器的逻辑有些不足以应付这些,赶忙切换到手动模式,降低挡位,增加扭矩,同时适当加大油门,保持住车速。

 

转速上去后,涡轮的介入也使得动力成倍增长。八道、九道拐时,已经完全掌握了技巧,也开始有了些驭弯乐趣。碎石路面平整度自然不高,但是减震能过滤掉很多大的震动,而且在遇到大一些的石块,尽管也会有些狼狈,但还是能感到减震系统的韧性十足,车身姿态很快就能修复。虽然一路上来不停地颠簸,但是并不会有让人头晕眼花的感觉,方向盘的路感也很好,很轻的助力十分有助于我在这样的小半径,大角度的弯路上行驶。

从第二十四拐下到第一拐,又反向行驶了一次,重走了这条而今看来意义非凡,而当时只当是战时需要而修建的史迪威公路。而我今天的这次自驾之旅,日后或许一样具有里程碑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