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平行进口车首页 > 车型 > 吉利 > 博越

颠覆自主品牌安全性固有印象,看博越实力大招

七月份,博越的销量突破万辆大关。从已知的终端订单来看,这只是产能放大后的必然结果,并无多少悬念。对于博瑞、博越的成功,很多人将其原因归纳为颜值。诚然,这确实是这两款车成功的主要原因之一。毕竟在中国市场,“外貌协会”的力量是非常强大的。然而如果你觉得对于吉利而言,解决颜值就算万事大吉那就错了。例如在博越身上,有一个被吉利称之为“安全识别圈”的东西,就很值得一说。它可以折射出吉利对于安全理念的理解,同时也可以折射出吉利对于一款车内在技术方面的重视。

安全识别圈相当于重新定义了对车型安全技术的理解

说起汽车安全性,人们最先想到的是“耐不耐撞”,例如C-NCAP的碰撞成绩。这方面重要否?当然重要。事实上吉利在很早的时候,就已经把车身安全放在了很重要的位置,例如即便像熊猫这样的A0级小车,也拥有相当强大的车身结构稳定性和抗压性。到了如今的博越,在C-NCAP碰撞中以58.2分的成绩,刷新了2015版C-NCAP新规实施后,SUV车型安全碰撞的最高纪录。

不过在博越所提出的安全识别圈里,“耐不耐撞”已经演变成整套防线体系的最后“一圈”(当然,同样至关重要)。而在此之外,还有四圈防护体系,它们由外到里分别是“驾驶安全感”、“辅助驾驶系统”、“信息辅助及安全警示系统”、“主动避祸安全”。

通过字面的理解你应该会有一个初步印象,即这“四圈”防护体系都属于主动安全的范畴。没错,这就是近年来全球在行车安全技术上的一个重要趋势——在完善被动安全的同时,将更多的投入和研发放在主动安全科技上。因为尽可能避免事故的发生,要远比发生事故以后进行防护要有价值得多。这一趋势在全球的主要推动者毫无疑问是沃尔沃,那么为何类似的东西会出现在吉利的系统中,也就不难理解了。

通过解读安全识别圈,会有一种理念上的“拔高”感

既然文章由博越而起,我们不妨就结合博越,来看看这个“安全识别圈”到底是什么。我们一圈一圈由外及里来说。

“驾驶安全感”,这个词似乎见过,有似乎没见过。其实说白了,就是通过优秀的整车设计,让驾驶者可以更安全的驾驶。这里面涵盖很多方面。例如视野,自然是越开阔,安全感越高,这也是我们在开博越时感觉各个角度视野都很好的原因。还有如车上的各种操作,如何降低对驾驶者的分心,对于减少事故至关重要。于是我们会在博越上面发现“你好博越”的声控系统。类似的东西还有很多,诸如全LED大灯带来的照明效果、转向随动的雾灯开启功能,中控台有利于盲操作的人机工程设计等等。

“辅助驾驶安全”相对来说比较常见,它主要指的是以ESP为代表的传统电子辅助装置。这方面车云菌就不展开了,博越这方面的特点主要体现在版本高、功能全,而且是标配。有了这层防护,在驾驶者遇到濒临失控等工况下,可以实现“悬崖勒马”。即便如此,“濒临失控”本来就够悬的,如何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就成了主动安全科技新的发展方向,这就是“信息辅助及安全警示功能”。

博越是同级车(包括同级合资车在内)里少有配备了ACC自适应巡航的车型。这一技术不光是可以实现自适应巡航。由于配备了探测范围更远、精准度更高的中距离雷达,它可以在很多情况下将安全警示提升一个数量级。例如FCW前方碰撞预警,就是基于这个来的。博越所配备的360°全景影像系统也很厉害,它可以在行驶过程中实时提供全景影像,不仅无盲区,而且看上去非常直观,大大降低“濒临危险”的概率。

在遇到危险、发出警示,而驾驶员仍未采取有效措施的情况下,就需要启动第四圈防护了,这就是“主动避祸安全”。这套系统是以主动制动为基础的,它又可以分解为AEB自动紧急制动系统、HHA应急全力制动模式、CDP驻车制动减速控制和RMI主动防侧翻系统。说白了,就是在遇到需要制动而驾驶者没有操作或操作不当(踩刹车力度不够)时,系统会自动进行不同力度的制动方式,必要时还可通过EPB来实现紧急制动(如踏板被异物卡住)。根据速度的不同,系统或避免事故的发生,或将损失尽可能减少,避免人员受伤(官方数据,相对速度30以下可自动刹停)。

只有在这四重防护都无效的情况下,才会进入到第五重防护,也就是最后的被动安全了。在这方面,博越不光有笼式高强度吸能车身、预紧式安全带、放鞭打座椅,而且它还通过技术手段实现了被动安全主动化——碰撞后会启动安全救援保障系统,通过独立配备的电源自动发出求救信号。即便车主在昏迷状态下,也可第一时间获得救援。

车云小结:

颜值固然重要,但伴随着市场的成熟化,人们对于车型的内在品质也会越来越看重。没有内涵的车或者品牌,只会是昙花一现。安全技术,在过去常常容易被自主厂商所忽略(这从主流自主车的安全配置就能看出来),但这显然不是长久之计。吉利这个“安全识别圈”的应用,往小了说可以提升了博越自身的产品力,往中了说能让吉利品牌形象获得提升,往大了说,则可以影响到整个自主品牌造车理念的变化。夸张吗?一点不夸张。当下的自主品牌车型研发,太需要在这些领域有领头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