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平行进口车首页 > 正文内容

不管加油加电,开起来智能的车才是好车

 Bottom up,以量产为目标

除了技术,在现场的交流活动中,小鹏反复提及的另一个词,是量产。

小鹏自动驾驶副总裁吴新宙谈到,小鹏选择的自动驾驶技术路线,是Bottom up。不同于Waymo直奔L4自动驾驶,拿掉驾驶员的做法,Bottom up的关键词不是无人,而是量产。

这条路径,是整车厂充分经营L2和L3市场,通过OTA不断迭代,逐步实现更加高级的辅助驾驶功能。

看上去没那么酷炫,却更加务实。

想要量产,挑战并不小。

其一,是成本控制。

比如,出于成本的考虑,小鹏采用的是视觉+毫米波雷达的解决方案,而非Waymo那样的激光雷达路线。

低成本的传感器,会不会影响安全性呢?

吴新宙认为,低成本,也一样能实现高鲁棒性。

小鹏的解决方法是,在控制成本方面,留给处理器更大的空间,而在传感器上把成本降下来。也就是说,通过算法,来提升车的鲁棒性和性能。

在这样的思路之下,2018年,小鹏XPILOT 2.0自动驾驶辅助系统落地,自主研发的L1级自适应巡航系统实现量产,自动泊车系统实现量产;而到了2019年,支持自动变道辅助的L2级行车辅助系统量产,遥控泊车量产;明年,XPILOT 3.0也将在P7上落地,实现高速自动驾驶量产。

路线清晰,节奏明确。

但这还不够。想要在中国市场站稳脚跟,如何实现本土化,就是另一重难关。

本土化,深耕中国市场

在自动驾驶方面,美国厂商在技术上有先发优势。但照搬美国模式,显然满足不了中国用户的需求。

毕竟,中国的道路情况完全不同于美国,驾驶员的驾驶习惯有差异,连车道线的画法都可能不一样。而像城市道路、拥堵高速上的加塞现象,以及车位空间小带来的泊车难题,也是中国用户面临的中国式驾驶“痛点”。

要想为消费者交付高可用性、高场景覆盖率、高度智能化的自动驾驶汽车,就必须攻克“本土化”挑战。

决心深耕中国市场的小鹏,没有放过将挑战转化为优势的机会。他们甚至自信地表示,在驾驶员监控和泊车方面,小鹏比特斯拉做得更好。

于是,2018年12月,小鹏L1级系统量产,带来全自动泊车系统和7项主动安全功能。2019年1月,实现车辆召唤。4月,自动泊车升级为遥控全自动泊车功能。6月,L2级系统量产。7月升级主动安全OTA,量产支持自动变道的L2.5级系统,推出疲劳/分神预警系统。

而下一个本土化自动驾驶技术的落地,就是在P7上实现的城市防加塞功能。即在城市拥堵路段,低速跟随时降低被加塞的可能性。

小鹏还计划,在2021年完成全场景第三级高速自动驾驶,实现高速自动驾驶能力的全闭环;2020年释放中国用户最关注的城市场景,提升城市行车效率,解决行车痛点。

自动驾驶技术和AI智能,在小鹏的产品中快速演化,而其核心,就是关注中国用户,打出差异化。

无论是对Bottom up路线的选择,还是对本土化的追求,小鹏的技术路线,处处透露出团队的务实思路:考虑成本,考虑用户最真实的需求。

总之,他们希望交付到用户手中的汽车,名副其实担起智能车之名,而且不断引领行业更新、更快,更智能。

最后,小小互动一则:

听完小鹏汽车的方案,在你看来,什么样的车能称得上智能车?什么样的功能会让你体验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