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中的最后一段 谈谈汽车的终结旅程

  纠错  2011-12-11 15:03:00  纠错 推荐指数:    加入收藏

偶然的一瞥,人们为隐藏的情节所打动,感受到一种残破的美和剧烈变动的命运;在人生平缓的节奏中,就这么一瞥,行进的人和已然中止使命的汽车完成了电光石火的交流,不啻于一堂关于机械美学和生命教育的课程,掺杂着某种哲学教诲,让人想到,由动到静的转换其实就是从生到死的一段距离。

那些废弃的汽车不知从何而来,它们寂静地卧在沙漠、田野、河岸边或某棵老树下,有时和周围的环境形成强烈的反差,有时融为一体,而不管以何种方式到来,以何种姿态呈现在摄像机的面前,都像是某种无意偶得的艺术品,唤醒另外一种审美直觉。

许多年来,那位肆意旅行的摄影师在美国境内捕捉到大量的汽车“尸体”——有的保存得相当完好,令人产生注入汽油就可再度出发的错觉;有的则被岁月肢解得面目全非,只剩下生锈的黄褐色铁皮,等待着最后与大地合一;有的甚至睁开着眼睛,在被人注视的同时也释放最后一丝神采,车头灯似在讲述曾经的故事,在德国、英伦或者美国本土出生,而后遇到了生性狂放的主人,跋山涉水,最后来到这个栖息地——他将这些标本一一记录在案。尽管无从得知它们的前世,它们经历过怎样精彩的旅程;眼下,汽油耗尽,肢体破损,在旅程终结之后,安静的能量终于回归和显现出来,空间上被限制,时间开始滚动,另一种旅行开始了。

这是一种具有多义性的艺术品在偶然光临的旁观者的头脑中进行的一场旅行,对不同的人来说具有不同的启迪。对摄影师而言,它们是不规则的构图,带有自然与人类文明的强烈反差,它们身上斑驳陆离的图案和毁坏的形状暗示出人类创造的玩具与岁月的对抗。

这样的心理旅行还存在着一种奇异的互动。譬如说乐观的人看到了艺术之光,伤感的人直接穿透表象想到死亡,敏感的人还可能进行一系列感怀的讲演。汽车以一种无声的语言引导人们穿梭在时空中。就这样,参加过越战的老兵想到一瞬间被炮弹击中而导致破损与缓慢地在田野间分解到底有何区别?一个电影导演,譬如文德斯,则会产生“垮掉的一代”的奇想,一对反叛的男女在公路上卷起狂放的烟尘。而对于普通的旅行者,偶然的一瞥,让他们为隐藏的情节所打动,感受到一种残破的美和剧烈变动的命运,不啻于一堂关于机械美学和生命教育的课程,掺杂着某种哲学教诲。

长期以来,汽车被认为是工业文明最重要的符号,“男人们的大玩具”。很多人一开始拥有它,像有了一个移动的宠物伴侣,和它一起跨越人生的旅程——从某种意义上说,一部汽车的生命史很可能就是一个人挥洒生命的历史。然而,像所有宠物一样,极少有哪部汽车能伴随一个人的一生。十几年乃至数十年之后,它如果没有被转手卖掉或者送人,就可能在某次失灵后失宠,在数次折磨人的旅行之后被抛弃,就像图片中的那些汽车一样,被一阵坏情绪带到栖身的墓地,等待着岁月最后的处置。

然而,相对于传统而内心深沉的欧洲人,乐观率性而坚持实用主义的美国人,对于汽车宿命的安排更有戏剧性——在汽车失去实际用途后,怀着某种恶作剧般的美好情感,美国人像中国古代的阮籍一样驾车出行,像举行一场告别的仪式,寻找着肃穆的背景,然后戛然一声停住——或者汽油耗尽或者是汽车彻底无法运转,然后将它们“安葬”在露天的风景里。或许你会想,这样一种终结旅程的方式过于残酷,对于陪伴了自己很长一段时间的爱侣不够认真,但谁还有更善意的更美妙的安排吗?在自然中完成它最后的生涯,乃至开启另外一段作为艺术品的旅程,在我看来,是对“旅伴”最好的交待。

静静凝视的一瞬间,我有点走神。想到北京那些即将老去便被变卖到外地的汽车,不知怎的,竟有种“老无所依”的错觉——它们继续服役直到化成废铁,所暗示的或许正是勤劳的中国人不通浪漫的现实主义。

经销商报价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7-2011 qc188.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汽车江湖网 版权所有
汽车江湖网 qc188.com 版权所有 京ICP备0901278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