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的不是研发更不是品牌 谈合资自主

  纠错  2012-1-13 16:36:00  纠错 推荐指数:    加入收藏

有人喜欢荣威750,是冲着罗孚图纸与罗孚流水线去的,有人喜欢奔腾,是冲着马自达6内涵去的。如果罗孚不死,还能在英国研发新车,荣威也能持续它的品牌。如果奔腾B90能顺利拿到睿翼的生产线,也照样能继续得到市场认可。但这都说明了一个问题,合资平台下生产的自主车型,品牌延续的生命力依靠的不是自主,而是合资。而一旦失去了合资车型,他们的品牌价值也就几乎荡然无存了。

一汽轿车的模式可谓是合资自主理念的鼻祖。由于此品牌上市较早,消费者也充分信任该品牌的技术背景,凭借着过硬的品质和安全的口碑,产品销量一直稳定。虽然销量并不是很高,但却保持了很高的利润率。这也为后来者提供了集体上马“合资自主”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乘联会说合资自主是为了延续合资合同到期后的企业生存。也许这是落地的一个说法,但能够全国一盘棋一起搞合资自主,难道大家的合资合同都同时到期了吗?这显然不是一言以蔽之的事儿。全国一盘棋地做某一件事儿一般只有两种诱因,一是为利益,二是为政绩。

我们有理由相信第一个“合资自主”是由长期的论证及长远的目标来支撑的。但随后的蜂拥而至,恐怕就有点儿不得已而为之的调调了。广汽理念S1是在08年酝酿的,随后的几年车展上每每亮相都少不了老广本的影子,而擦的锃亮的北京现代自主车型也是由03版索纳塔支撑的。美其名曰降低平台研发的成本,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研发出更适合国人的好车。但国人只见换了个牌子研发了哪儿根本看不到,更重要的是我们看不到独特的品牌元素,很难靠想象力去发掘这些“新车”的延续性。

如果说品牌的基础必须有“研发”二字,那恐怕确实不适合国情,研发一直都不是国企的当务之急,因为合资商带着图纸来,一年建厂一年生产,第三年就能上市出成绩。而自主研发可就没那么简单了,以丰田为例,研发一款全新车型,从市场初期调研,到最后下线,至少需要36个月,换代改款车也要14个月的周期。对于自主品牌来说,除了山寨,恐怕没有4年是搞不出来一款自出研发的量产车型的,而国企的换届一般也就4~5年,成绩很难在任内兑现。

而合资自主就更加不会关注研发的事儿了,现成免费的图纸流水线,没有品牌管理费,利润更丰厚,一年之内就能从无到有,至少给自己留了3~4年的市场培育时间,到时候这个品牌就算没功劳也有苦劳了,没人待见也家喻户晓,混个脸熟的政绩还是不成问题的。

合资自主们,沾着一个“自主”,并非“自主研发”,而且国企背景更加浓厚,利润立竿见影的需求更加旺盛。

节省研发周期的“抄近”方式也是受了一些自主品牌的启发。比如一台市场售价十几万的丰田车,通过自主品牌模仿,市场售价降低一半,但其销量依旧可以是原版的数倍,利润也不算低。

反观合资自主,如果一款车去掉了“产品调研”、“研发费用”、“研发时间”、“先期投入摊耗”、“品牌管理费”等消耗,那么它的价值就远远不止一台老款车那么简单了,甚至比纯自主品牌的山寨车还要节约成本。这部分利润空间之高,绝不仅是换牌那么点儿。

所以,既然无法阻止别人山寨自己,何不自己山寨自己,别人的山寨是盗版的,外形品质都不会比自己正版山寨有优势。合资自主定位很明确,就是把合资车淘汰且好卖的生产线,摘了原有车标直接便宜卖给消费者(根据协议,车辆生产流水线及技术,在若干年后停产就归中方所有),而消费者也乐意少掏钱买原本不舍得买的车,大不了买回家自己换块儿商标,谁能分清谁是谁。

捷达桑塔纳能卖20多年,合资自主怎会放弃不到10年的生产线呢。想要研发新车,总也得先活下来再说,品牌从来不是衡量业绩的标准,毕竟中国没有乔布斯,乔布斯在中国也活不下去。

当所有中国人都不再对山寨车感兴趣的时候,当国人都进入第二台车的时候,当捷达、桑塔纳都退出市场的时候,合资自主的品牌能沉淀出来吗?

经销商报价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7-2011 qc188.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汽车江湖网 版权所有
汽车江湖网 qc188.com 版权所有 京ICP备09012782号